查看本版大图
下一版
版面概览
第1版 要闻
·政企同心破浪前行 奋楫笃行共向未来
·浦鑫赶订单
·危旧房变身“微菜园”
·
·以项目建设之“进”创高质量发展之“优”
·长兴县三级联动推进执源治理现场会举行
·垃圾成堆的待开发地块整改到位
长兴传媒集团主办
本期首页
-
flash多媒体版
-
退出
版面导航
标题导航
报纸订阅
在线投稿
在线调查
第1版 : 要闻
第2版 : 综合
第3版 : 拍客
第4版 : 专版
·
政企同心破浪前行 奋楫笃行共向
·
浦鑫赶订单
·
危旧房变身“微菜园”
·
·
以项目建设之“进”创高质量发展
·
长兴县三级联动推进执源治理现场
·
垃圾成堆的待开发地块整改到位
文章搜索
日期检索
1
要闻
2022.12.15 星期四
放大
缩小
默认
危旧房变身“微菜园”
记者 杨忠元
在洪桥镇潼桥村梅家漾滩自然村,一处占地300平方米的危旧房今年被拆改开发成村里的“微菜园”,种上了青菜、萝卜、芹菜等多种蔬菜,收获后全部供给村里的孤寡老人、低保户等。
上午,潼桥村民兵连志愿者与县综合行政执法局洪桥中队城管义工、洪桥镇文化站志愿者将采摘好的青菜、萝卜、芹菜送到村里3名孤寡老人手中。“既然送了菜,就把肉也带上!”潼桥村乡贤参事会成员沈土芳介绍,当天采摘的量够这几名老人两天食用,而每次送菜时,村里还会搭配一块肉。目前,这些肉由村委和乡贤组织共同出资购买,也有热心村民表示要出资。除了肉,村里还考虑配送油、米等其他生活物资。
75岁的陈荣法是一名孤寡老人,也是一名伤残退伍军人。平时出门很不方便,都是托邻里帮忙买菜。如今村里利用“微菜园”这一载体不定期送菜,让他感到非常暖心。
记者了解到,这个“微菜园”所在地原先有两栋危旧房,闲置荒废已有几十年了。由于年久失修,房屋门窗松动、墙体多处开裂,受损严重,存在较大安全隐患。对此,潼桥村两委联合县综合行政执法局洪桥中队、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洪桥所在多方协调后对该危旧房实施了拆除。
拆后改建,惠及民生。在危旧房拆除后,考虑到孤寡老人、低保户等的服务问题,结合这块地的地理位置,潼桥村委便萌生了改造成“微菜园”的想法。“以前开展志愿服务时,我们发现部分老人没有体力种菜,尤其是孤寡老人买菜也很不方便。”潼桥村民兵连志愿者周振说,“全靠爱心人士帮忙也不是长久之计,我们需要一个距离近、供给足、运输方便的资源点。”得知要建设“微菜园”,村里的民间自治组织“和治理事会”、民兵连及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志愿者纷纷表示支持,平时菜园都由他们轮流打理,浇水送菜都不是问题。同时村乡贤参事会邀请了有经验的菜农给予施肥、除虫方面的指导。今年9月初菜地建成,播下的第一批种子在10月下旬迎来了第一拨收成。
三改一拆新成绩,半亩菜地暖人心。危旧房改造成菜地,是洪桥镇建设“滨湖水乡,宜居小镇”的一项尝试,变美的不仅是乡村环境,还有村民们互帮互助的邻里温情。
放大
缩小
默认
危旧房变身“微菜园”
记者 杨忠元
在洪桥镇潼桥村梅家漾滩自然村,一处占地300平方米的危旧房今年被拆改开发成村里的“微菜园”,种上了青菜、萝卜、芹菜等多种蔬菜,收获后全部供给村里的孤寡老人、低保户等。
上午,潼桥村民兵连志愿者与县综合行政执法局洪桥中队城管义工、洪桥镇文化站志愿者将采摘好的青菜、萝卜、芹菜送到村里3名孤寡老人手中。“既然送了菜,就把肉也带上!”潼桥村乡贤参事会成员沈土芳介绍,当天采摘的量够这几名老人两天食用,而每次送菜时,村里还会搭配一块肉。目前,这些肉由村委和乡贤组织共同出资购买,也有热心村民表示要出资。除了肉,村里还考虑配送油、米等其他生活物资。
75岁的陈荣法是一名孤寡老人,也是一名伤残退伍军人。平时出门很不方便,都是托邻里帮忙买菜。如今村里利用“微菜园”这一载体不定期送菜,让他感到非常暖心。
记者了解到,这个“微菜园”所在地原先有两栋危旧房,闲置荒废已有几十年了。由于年久失修,房屋门窗松动、墙体多处开裂,受损严重,存在较大安全隐患。对此,潼桥村两委联合县综合行政执法局洪桥中队、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洪桥所在多方协调后对该危旧房实施了拆除。
拆后改建,惠及民生。在危旧房拆除后,考虑到孤寡老人、低保户等的服务问题,结合这块地的地理位置,潼桥村委便萌生了改造成“微菜园”的想法。“以前开展志愿服务时,我们发现部分老人没有体力种菜,尤其是孤寡老人买菜也很不方便。”潼桥村民兵连志愿者周振说,“全靠爱心人士帮忙也不是长久之计,我们需要一个距离近、供给足、运输方便的资源点。”得知要建设“微菜园”,村里的民间自治组织“和治理事会”、民兵连及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志愿者纷纷表示支持,平时菜园都由他们轮流打理,浇水送菜都不是问题。同时村乡贤参事会邀请了有经验的菜农给予施肥、除虫方面的指导。今年9月初菜地建成,播下的第一批种子在10月下旬迎来了第一拨收成。
三改一拆新成绩,半亩菜地暖人心。危旧房改造成菜地,是洪桥镇建设“滨湖水乡,宜居小镇”的一项尝试,变美的不仅是乡村环境,还有村民们互帮互助的邻里温情。